当前位置:首页 >> 非遗文学 >> 非遗典故
非遗典故
泥塑的由来与发展
时间:2016-06-21 浏览:136


 中国2011第27届亚洲国际集邮展览,于2011年11月11日在江苏省无锡市举行,国家邮政发行《中国2011—第27届亚洲国际集邮展览》纪念邮票1套2枚,小型张1枚,分别为“扁方壶”、“阿福”和“渔庄秋霁图”。扁方壶和阿福都是泥塑工艺品,其中“阿福”是无锡惠山泥人的著名作品,在无锡举行集邮展览,发行无锡特征的惠山泥人,使邮票更具有原产地的现实意义。

泥塑,也称“彩塑”、“泥彩塑”,是中国民间传统塑雕工艺品。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当代泥塑有两种形态,一种是供观赏玩耍的小型泥塑,如案台塑像和儿童玩具,以人物、走兽、飞禽、花果等为主;另一种是庙宇场所的大、中型泥塑,常为寺院宗教佛界造像。

中国泥塑历史悠久,据我国出土文物证实,新石器时期就普遍存在,表现为河南新郑裴李岗文化遗址出土有古陶井及泥猪、泥羊头,浙江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陶猪、陶羊,均约在六、七千年之前。两汉墓葬中发现的众多陶俑、陶兽、陶马车、陶船,西安秦始皇陵兵马俑等等陪葬品,则可以确切地认定是当时年代的产物。此外,更值得关注的是各地寺院还保存有许多历代的泥塑造像,并且成为当代的游旅观光朝拜圣地。

探索与研究泥塑的由来,首先可以认为:新石器时期出土的泥猪、泥羊,陶马、车船,在特定的古代环境里,是一种图腾文化现象。“图腾”是“原始社会……最早的宗教信仰”。“原始人相信每个氏族都与某种动物、植物或无生物有着亲属或其他特殊关系,此物即作为该氏族的图腾——保护者和象征。图腾往往为全族之忌物,动植物图腾则禁杀、禁食;且举行崇拜仪式,以促进图腾的蕃衍。”(《辞海》1979年版,第777页)出土的泥猪、泥羊有着超生忌杀的寓意,长期湮没和沉睡于华夏大地也就理所当然。

其次是古代社会认为:亡灵犹如人生在世,有同样的物质需求,在丧葬习俗中使用大量与现实生活相似的陪葬品。泥塑在殡葬方面,起着适应、替代、变异和改革的积极作用,“以土塑人”、“以泥代物”,以陶俑替代活人陪葬,既满足殡葬的传统需求,也保存了各类生物的生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也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具体表现。

再次是用于祭祀、朝拜的寺院彩塑,也是中国泥塑存在与发展的重要缘由。寺院泥塑属大型泥塑,有直接用粘土塑雕的,也有内置架构、外敷粘土的,多为佛教、道教、神话及民间崇拜名家造像,沿用发展至今,并且还在起着一定的观赏、传承和教化作用。

春秋战国时期《战国策·齐策三》有记述《苏秦谏阻孟尝君》的故事云:孟尝君将入秦,止者千数而弗听。苏秦欲止之,孟尝曰:“人事者,吾已尽知之矣,吾所未闻者,独鬼事耳。”苏秦曰:“臣之来也,固不敢言人事也,固且以鬼事见君。”孟尝君见之。谓孟尝君曰:“今者臣来,过于淄上,有土偶人与桃梗相与语。桃梗谓土偶人曰:‘子,西岸之土也,埏以为人,至岁八月,降雨下,淄水至,则汝残矣。’土偶曰:‘不然。吾西岸之土也,吾残,则复西岸耳’。”其中桃梗与土偶对话,揭示了土偶之奉献精神,也就成为泥塑得以存在和繁荣的思想基础。

长期以来,我国泥塑制品在寺院彩塑领域产生着深远影响。

据寺院彩塑资料,西汉末期,佛教传入中国,彩塑佛像在继承传统技艺基础上,吸取外来雕塑艺术精华,使中国造像艺术更具东方文化艺术神韵。南北朝时期,甘肃省麦积山和敦煌造像,是中国传统造型和外来雕塑艺术有机结合的典型代表。敦煌莫高窟彩塑保存有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代塑像3000余尊,其中圆塑像2000余尊,壁塑浮雕1000余尊,均属泥塑彩绘,以捏、塑、贴、压、削、刻等传统技法成型,用点、染、刷、描、涂等方法施彩的泥塑精品。

唐代是中国彩塑造像鼎盛时期。画家吴道子、周昉的彩塑造像,气势雄伟、形象健劲、面容饱满、肌体丰腴,分别突出佛像的庄严与典雅、菩萨的亲切与端详、弟子的容忍与豁达、天王力士的勇猛与威严、供养者的虔诚与唯诺,描绘着佛国的理想境界。山西五台县佛光寺彩塑,形体写实沉厚,栩栩如生。敦煌莫高窟以唐代塑像为最多,制作最为精美优雅,姿态比例匀称,面部丰腴,双手纤巧,充分地显示着佛像的温柔与妩媚,堪称中华彩塑的瑰宝。

山西太原晋祠圣母殿,有宫女塑像40余尊,始建于宋代,明清时期维护彩绘。宫女塑像平均高度1.6米左右,形态各异,丰满俊俏,脸形清秀圆润,眉目传神。河北蓟县独乐寺内的“十一面观音泥塑”,塑像高16米,是我国最大的泥塑佛像之一,观音面露微笑,衣带飘洒,自然生动。因其头上还有十个小头像,故称十一面观音。山东长清县灵岩寺的40尊罗汉塑像,把喜怒哀乐的内心世界展观得淋漓尽致,塑像袒露的胸骨、锁骨和青筋脉络清晰可见。艺术大师刘海粟题有“灵岩名塑,天下第一,有血有肉,活灵活现”。山西大同华严寺内有31尊菩萨塑像,面容丰满,衣饰飘带流畅自如。塑像全部赋色,面部和冠上贴金,双手合掌,露齿含笑,上身微侧,体态窈窕,肩披璎珞,腰束长裙,色彩华丽,金碧辉煌,造型生动传神,增加了菩萨华贵端庄与妩媚秀丽的神采风姿。

明清两代的彩塑造像,由于佛教、道教和儒家三位合一,更为丰富多彩,出现许多刻意求精的宗教彩塑造像,形成中国古代彩塑发展的新高峰。

山西平遥县双林寺的2000余尊佛像彩塑,大多属明代初期的作品,有圆雕、浮雕、壁塑和各种装饰性雕塑,其中以千佛殿和菩萨殿的悬塑最为著名,数以千计,姿态各异,风格独特。江苏苏州紫金庵内的18尊罗汉塑像,重彩描绘,色泽古朴明快,服饰塑造精致,远看疑似丝绸,近看才知彩塑。陕西蓝田水陆庵壁塑《佛教故事》的500罗汉和“十神王”像,众罗汉穿插于亭台楼阁之中,场面宏大,内容丰富,构思精巧,塑工细致。

随着宗教寺院大型佛像泥塑的普及应用,小型玩具泥塑也蓬勃发展,并且有着许多传奇故事。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盘古开天辟地,创造宇宙,混沌天地,只有日月山川;人是伏羲和女娲氏兄妹相婚而生。也有传说人是女娲用黄泥塑捏出来的(《辞海》1979年版,第1096页),是天地哺育的精灵。据说有一天,女娲来到黄河岸边(今河南淮阳地方),在波光粼粼的河水中看到自己的身影,用岸边河泥捏成泥人,放在地上,竟都成为活人,并在世上繁衍后代。当地人崇拜女娲,称她“人祖姑姑”,建筑“人祖庙”,仿制泥人,以示祭祀。

淮阳,曾称“宛丘”、“淮宁”,是古“陈州”府治,是中国历史传说“三皇五帝”——伏羲氏建都之地。淮阳有“太昊陵”,俗称“人祖庙”。每年农历二月初二,都要举行“人祖庙会”,庙会上叫卖一种“泥泥狗”泥塑。这种泥塑造型奇异,古色古香,称是女娲留传下来的。人类学家认为“泥泥狗”造型与上古的图腾崇拜有关,是流传至今最古老的信仰制品,是中原早期文化的艺术结晶。

“泥泥狗”,又称“陵狗”,是淮阳泥塑玩具的俗称,当地说它是看守伏羲、女娲陵庙的“神狗”。淮阳泥塑用胶泥(黄土高原粘土)捏制而成,有孔可吹,声音悠扬远亮;造型古拙、怪诞,色彩沉稳,以黑色垫底,再施五彩纹饰,多为奇禽异兽和人兽同体,如“人面猴”、“人面兽”、“猴头燕”、“九头鸟”和“多头怪”等。其中“人面猴”又称“人祖猴”,造型神圣、肃穆,充满虚幻和超脱的神秘,散发着浓烈的乡土芬芳,可见所谓原始图腾的“人祖”、“神狗”,无论是“人面猴”还是“人祖猴”,客观上存在着一些唯物主义的特征,体现着人类进化的实质。

北宋时东京盛行泥塑玩具,著名的有“磨喝乐”,在七月七日前后出售,平民百姓祈求“乞巧”,达官贵人也竞相供奉玩耍。“磨喝乐”是指一种塑捏的泥娃,也称“泥孩”、“泥偶”,有一对的,也有五至七个为一组的,“小者二三寸,大者尺余,无绝大者”;以鄜州(今陕西省富县)田氏创作的为最佳,姿态各异,名扬天下。宋代诗人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记述,“虽京师工效之,莫能及”。在《跋嵩山景迂集》中有诗云,鄜州泥偶“莫言无妙丽,土雏(指‘磨喝乐泥娃’)动金门”。还在诗后加注:“盖鄜州善作土偶儿,精巧虽都下莫能及,宫禁及贵戚家,争以高价取之”,可见当时追捧之极。

有史料记载,宋代杭州也是捏塑泥孩盛行的地方,泥塑制作集中于“砖街巷”,产品多为泥娃。砖街巷由于盛产泥娃,后来改名为“孩儿巷”,沿用至今。杭州泥娃,当时称“摩睺罗”,据说,摩睺罗是佛祖释迦牟尼在迦毗罗卫国为王太子时亲生的儿子,成年后随父出家,修成正果,成为十八罗汉之一。农历七月初七,孩童们多穿半臂荷叶短袖衫,一手持摩睺罗童稚时的泥塑形象,一手持荷叶,上街游行嬉耍。现在的杭州孩儿巷,虽不再捏塑泥孩,但人们还依然留恋着手持“泥娃”玩耍游乐的美好记忆之中。

宋代之后,小型泥塑制品盛传不衰,遍及全国各省,其中著名的是天津泥人张无锡惠山泥人和陕西风翔、河北白沟、山东高密、河南浚县、淮阳以及北京等泥塑产品。目前,与天津泥人张、无锡惠山泥人并行誉称“中国三大泥人”的还有“浙江泥人”。

泥人张”是指天津泥人张长林开创的泥人流派。张长林是捏塑世家,作品以写实为特色,人物造型,音容笑貌,色彩装饰,强调神似。其子孙张兆荣、张景桔传承祖业,为中国彩塑艺术作出应有的贡献。

张长林(1826—1906),字明山,祖籍浙江,清道光六年出生于天津民间泥塑人家。张明山爱好传统艺术,对寺庙神像、碑文、石刻、楹联及陶瓷器皿上的装饰图案和古籍中的绣像有深刻的研究与比较;他吸取众家之长,融会贯通,运用到泥塑创作中。张明山擅长塑造戏剧人物,经常携带泥巴,深入剧场观察演员动作和表情,抓住瞬间,即时成型。他塑捏的戏剧人物,比例匀称得体,曾为当时京剧名家谭鑫培、杨小楼、汪桂芬等塑捏戏装肖像,展放于“同升号”菊坛,被人们誉为“泥坛绝艺”。

  长期的彩塑艺术生涯,形成张明山的泥塑风格:人物形象真实生动,形体结构写实准确,性格特征展示明朗。他塑造的古代仕女,生活气息浓厚,造型健康、鲜活。在彩塑用色上,简雅明快,将粉色和重色结合使用,以重色衬托粉色,使作品产生端庄厚重的艺术效果。他强调运用固有色,以鲜丽而又和谐的色彩使作品产生“胜如真人,强于真人”的鲜活效果。

  张明山中年成立“塑古斋”彩塑作坊,从事泥人的专门研究和创作,许多外国人慕名远道来天津,用重金购买他的作品,带到国外,陈列在异国的博物馆、美术馆中,提高了张明山以及中国民间彩塑的国际知名度。

“泥人张”的第二代传人是张玉亭。张玉亭(1863—1954),名兆荣,排行老五。10岁从父学艺,早期作品工整写实,和父相似,中年以后逐渐形成个人风格,在造型上强调总体效果,揉进夸张手法,重点刻画人物的社会与性格特征,给作品注入人的深刻内蕴。彩塑《老渔翁》,充分反映了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饱经风霜的老人形象,脸部刻画细腻,衣纹起伏概括,敷色朴素简洁,人物形象生动传神。张玉亭有许多取材于戏曲故事和神话传说的泥塑作品,他为名伶孙菊仙、杨小楼、梅兰芳创作的戏装像,他的《花木兰》,塑造了一个整装待命的巾帼英雄,神形毕肖;他的《花袭人》身穿浅色花袄,披黑色坎肩,围红花腰裙,系刺绣飘带,面目娟秀,体态俏丽,较好地体现了袭人的身份和性格。

张明山去世,“塑古斋”由张玉亭主持,出现了祖孙六人同坊创作的盛况。张氏父子泥塑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艺术大师徐悲鸿在《对泥人感言》一文中写道:“泥人张”彩塑“色雅而简”,“比例之精确,骨骼之肯定,传神之微妙,据我在北方所有美术品中,只有历代帝王画像宋太祖、太宗之像,可以拟之。……足以颉颃今日世界最大塑师。”

“泥人张”的第三、四代传人有张景祜、张铭和张钺等多人,在作品选题上更为广泛,特别是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风格新颖,富有时代气息。

“泥人张”的彩塑艺术经过几代人的努力,蒸蒸日上,创出了独特的艺术特色。“泥人张”泥塑的影响远及世界各地,在日本、法国、德国都有销售,作品曾多次参加国际性展览,其中张明山创作的编织女工生活彩塑,获巴拿马赛会一等金奖,在南洋各地展览上,“泥人张”作品获奖状、奖牌多达20多次。

无锡惠山泥人,源于明,盛于清,至今己有400余年,是江南绚丽多姿的民间艺术之花。惠山泥人以市区龙山脚下最为正宗。数百年来,代代相传泥塑作坊多达数百家。

  惠山泥人兴盛期,著名的彩塑艺人有王春林、丁阿金、周阿生等。王春林以捏塑泥孩闻名,据《清稗类钞》记载,清乾隆皇帝弘历南巡到无锡惠山,见王春林制作泥人,精致传神,颇感兴趣,龙心大悦,命他塑制泥孩数盘,装饰锦片、金箔,带回北京,存放在颐和园佛香阁,与内宫嫔妃玩赏。遗憾的是清光绪年间,庚子之乱,被八国联军劫走。

  无锡惠山泥人在制作工艺上有两种类型,一为“粗货”,二为“细货”。粗货以胖娃娃及变形动物为主,形体丰满,色彩鲜明,制作简洁,是惠山泥人的重点,其中《大阿福》是这类产品的典型代表。《大阿福》是一种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儿童形象,造型概括洗练,脸部祥瑞可爱,装饰味浓郁,颇具观赏意趣。

《大阿福》有一个动人的故事。据说很久以前,无锡惠山脚下住着一对老夫妇,在太湖边以张网捕鱼为生,常为夜晚撒网,次晨拉网收渔。老夫妇生活平静和美,但无子嗣,十分寂寞。一天夜晚,老俩口梦中见有神仙飘然而至,欣喜地对他们说:“你们在太湖边张网捕鱼,已网住一个可爱小孩,快去把他打捞上来。”说毕,款款而去。次晨,老俩口将信将疑来到湖边,果闻网中有喊叫之声。老夫妻赶紧收网,只闻声从沙球而来。掀开沙球,活泼小孩破球而出。他头扎菱角小辫,身穿皂底白星滚边彩衫,外罩蝙蝠花纹背心,下穿朱红短裤,手捧着青色瑞兽,跳跃地来到俩老身边,亲切地喊着“爷爷!奶奶!”老俩口面如满月,喜得合不拢嘴,拉着小孩回家,取名为“沙孩儿”。不久,沙孩儿长大成英俊、淳厚、可爱的胖小子。白天骑着瑞兽奔跃练武;夜晚依偎俩老,一家三口幸福美满,尽享天伦之乐。隆冬季节的某一天,惠山出现一只怪兽,青面獠牙,体壮如牛,头长狰狞双角,张血盆大口,专吞小孩,闹得人心惶惶,提心吊胆。由于怪兽常发“念、念”刺耳叫声,人们称它为“年”。“年”的扰乱,惠山脚下沉沦下来,没有一点新春将临的节日气氛。可是沙孩儿毫不畏惧,决心要驱逐妖孽。新春前夜,沙孩儿骑着瑞兽,跃上星空,与“年”搏斗,征服了“年”。

在喜庆的春节里,家家户户为表感激之情,纷纷邀请沙孩儿前去做客去邪。沙孩儿应接不暇。惠山艺人用智慧把沙孩儿捏成泥塑,送给家家户户,一表彰沙孩儿为民除害,二为用他避邪纳福。从此,人们也把泥塑称为“大阿福”。现在无锡泥人博物馆里,还珍藏着清乾隆年间制作的《大阿福》彩塑。《大阿福》身穿五福衣衫,头梳菱形发髻,面型饱满,眉弯目秀,鼻直唇翘,双耳垂肩,怀抱张口吐舌狮子,下垂双臂,盘膝而坐,憨厚慈祥。说明只有降服邪恶,才能“福”到人间。

  《大阿福》的特定形态,奠定了惠山泥人的基本风格。惠山泥人中有许多反映人们美好意愿的泥塑作品,如《蚕花猫》,是为保护蚕农们饲养蚕宝宝不为老鼠所害而塑造的。

无锡惠山泥人名闻遐迩,2006年5月20日,已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浙江泥人”是绽放在浙江东部四明山麓的泥人之花,她以夸张的造型、得体的装饰、俊雅的色彩,与天津泥人和惠山泥人媲美。浙江泥人原产地嵊州,是中国当代国家级泥塑工艺美术大师,原无锡泥人研究所所长杨家奎和他的侄子高级工艺美术师柳成荫的故乡。20世纪70年代,柳成荫从无锡回到家乡嵊县,看到剡溪岸边的“乌黑泥”细腻洁净,砂子少,黏性好,可塑性极佳,很适宜泥塑造型,就带领年轻人进行泥塑生产的实践与研究,其中有极具美术基础和艺术修养的张立人、宓风光和裘粤若,在柳成荫的指导下,进行乌黑泥的揉碾加工,增强泥土的黏性和韧性,或捏塑,或制石膏坯模,上色彩绘,逐步形成了嵊州泥人的制作产业。1988年9月14日经嵊县科委批准由泥塑艺术家宓风光创办成立“浙江泥人宓研究所”,开拓嵊州泥塑的新领域,而汇于泥塑艺术永久的长河。

  嵊州泥塑在艺术创作上,吸取了无锡惠山泥人和天津“泥人张”彩塑之长,融会贯通,另辟蹊径,形成了嵊州泥塑自己的艺术风格。概括地说,嵊州泥塑造型简洁洗练,写意多于写实,幽默多于叙事。泥人小巧雅致,便于生产携带。小的只有黄豆般大,但描绘精细,眼角分明,生动传神;大的不超过20厘米,表现技法精炼,造型雅致,设色精当,艳而不俗。在服饰描绘上,俊雅得体,富于装饰感和韵律美,令人称道的是笔墨勾勒,左右两笔,就画出两道清秀对称的眉毛;彩笔一转,就描绘出女孩红润的面颊,使泥人的“塑”和“彩”巧妙地浑然一体。

嵊州泥塑大多取材于戏曲人物,兼有古典名著、历史人物和民间传统题材。作品有单个的,有两个以上人物连塑在一起的,也有数个人物合为一套的。鲁莽憨直的李逵,情意绵绵的白娘子,恢谐传神的乔太守,双目喷火的太阳神……许多喜闻乐见的人物都在艺人们的手下栩栩如生。近年来,艺人们把视线瞄向近现代人物,创作了秋瑾、拉琴阿炳、补鞋匠、文化名人、陕北老农、少数民族及世界首脑人物等作品系列,为泥塑艺术开创了一个广阔的天地。值得推崇的是泥塑艺术家宓风光创作的“中国戏剧百脸谱”、“中华民族”、“中国千人脸谱”、“二泉映月”、“藏民系列”、“老北京人”、“屈原”等古典、民族代表人物100余件,曾参加日本、美国、香港、巴基斯坦及省市、全国工艺作品展,并分别获奖。其中盈不过半瓣黄豆大的“中国千人脸谱”属稀世绝品,“中国戏剧百脸”由中国轻工业部列为珍品收藏。(汪漩)

    原载《越乡集邮》总第133、134期)



上一篇:年画起源和发展
下一篇:泥泥狗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