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非遗文学 >> 非遗微杂志
非遗微杂志
浅谈安阳四股弦
时间:2016-10-30 浏览:192

浅谈安阳四股弦

  时间:2016-8-4
 文:杨树立
      四股弦是我国地方戏稀有少数剧种之一。源于河南省北部,河北省南部及山东、山西省部分地区。四股弦又名五调腔,吸收了二夹弦、落儿腔、丝弦、娃娃腔及河北梆子等剧种的营养,在民间俚语的基础上,不断取长补短,逐渐演变成现在的四股弦。19世纪传入安阳,四股弦从诞生到现在已有近200年历史,从1920年到抗日战争时期,四股弦有了突破性发展。1937年“七七”事变后陷入低潮,解放以后又得到复兴。
      四股弦在内容上,起初大多数是反映民间家庭生活的小戏,后来逐渐转变为演出历史传统戏和连台本大戏。其唱腔优雅流畅、委婉,语言含蓄、幽默、通俗。唱词多为七字、十字韵。传统伴奏乐器为四胡,也就是四股弦琴胡,经多年的实践,四胡受到音域的限制,包腔不严谨,现已改为板胡领奏,增加了亮度和透明。四股弦有极高的包融性,兼收并蓄,具有各家之长,又不失其个性,是宝贵的文化遗产。
      豫北的四股弦使用中州语道白演唱,唱腔吐字跌宕起伏、高亢激昂,充满阳刚之气。二本腔高音区直冲嗨E,其他剧种不可比拟,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四股弦的音乐以板腔体为主,宫调式为主,徵调式为辅。用降B调作为主调。以唱腔、伴奏和曲牌音乐三大部分组成。四股弦的伴奏分文场、武场两大类,文场伴奏主要用于根据剧情设计的唱腔音乐和配合演员表演、伴奏曲牌音乐。武场伴奏用于演员唱腔的开头和收尾以及用于配合人物上场、下场、念白、身段和武打。以程式化的锣鼓经“紧急风”、“四击头”、“跺头”、“滚头”“马腿”、“水底鱼”、“冲头”、“叫头”、“望家乡”、“扑灯娥”等根据剧情轮番配合使用。
      四股弦剧种的表演行当为生、旦、净、末、丑五大类,是土生土长的地方剧种,有着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广泛的群众基础,表演生动、活泼、粗犷,在唱腔方面仅有男腔和女腔之分,男腔略低女腔略高,以真声为主,辅以假声或真假混合声。唱腔真嗓吐字、假嗓甩腔、舒展奔放。善于塑造朴实高亢各种英雄人物的独特艺术风格。豫北地区多年流传着“不锄地、不浇园,也要去看四股弦”的民谣。
      解放初期,以安阳县的马投涧乡王二岗村和北郭乡豆官营村为主体的民间艺人成立了安阳县四股弦剧团,当时的市委领导非常喜欢听四股弦并格外重视,后调入市内,成为我市的专业艺术表演团体:安阳市四股弦剧团。剧团演员文化水平较低,甚至文盲,学员学戏全靠师傅口传心授,心领神会为主。师傅教唱往往用“申将申”替代任何戏词,简单易懂。粗浅的脚本靠口授,通俗的道白,易懂重复的旋律代代相传,严重制约了剧种的发展,尽管排练了一些象《红色娘子军》一类的大型剧目,文革中还是被撤销解散。
      1976年粉碎四人帮,重新恢复四股弦剧团,文化局领导将我调入该团,先后担任音乐唱腔设计、舞台艺术总监及乐队队长。为扭转被动局面,古装戏刚内部开放,我和团里部分业务骨干赴北京学习中国京剧团的“逼上梁山”、邯郸京剧团的“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连夜抄剧本,移植并设计唱腔,加夜班教唱腔、合乐、响排、彩排,在安阳大剧院演出空前轰动,大获成功。古装戏的全面开放,使剧团换发生机,剧团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赶排了《逼上梁山》,演员高志信,王天宝自己动手做道具、头饰,日夜奋战。该剧在安阳剧院连演一月,每天三场爆满,白希顺饰演的林冲,赵宝珠、时秀丽的林娘子,张海生的鲁智深,郑国臣的高俅及刀马旦石玉凤的踢飞枪,轰动安阳市民,该剧第四场贞娘(林娘子)的唱腔“我的夫做教头英勇志壮”当时由河南人民广播电台录制,福建前线对台广播电台播放。在安阳剧院演出期间,演员自己买票必须提前登记,当时一等票每张0.4元,每人限购5张。剧场每场只给留50张票(一等票里最差的票)。
      而后移植曲剧《卷席筒》及《卷席筒后传》,白希顺的仓娃,赵宝珠的老旦,郑国臣的县令把戏演得活灵活现,高志信的帽翅功夫场场叫好。在鹤壁中山剧场每天四场。场场爆满。在我市红光剧场每天演出三场,演员自己需要的票始终没有得到满足。有好多观众连看数场,并根据字幕记下主要唱段的唱词,我也曾经对一些热衷四股弦的朋友辅导过小仓娃的大段唱腔并赠送过他们《卷席筒》的唱腔音乐谱本。
      《白蛇后传》移植于郑州市豫剧团。时秀丽的白素贞,李小莲的李士林演得情真意切,母子俩相见一场戏我大胆使用了“二重唱”的双声部演唱,将剧情展现的淋漓尽致。值得一提的是饰演许仙的李月霞,原系我市豫剧二团的当家小生,调入该团后很快适应四股弦剧种,天资聪颖,以扎实的戏剧基本功表演和浑厚明亮的嗓音展现给观众的四股弦唱段几近完美,备受欢迎。该剧目在舞台上大胆采用了魔术表演形式,以“大变活人”吸引了观众,也是增加票房价值的一种手段。
      《花为媒》是移植中国评剧院的剧目,剧中饰媒婆的李小莲,颇有赵丽蓉的演技味道,饰张五可的时秀丽也很出彩,张友信的李茂林和谢世英的小生都很优秀。我在唱腔设计上也下了功夫,从评剧到四股弦两个剧种的跨越也是第一次尝试,首次在我市人民剧院演出就倍受欢迎,久而不衰。
      《呼家将》七本连台本戏是我团资深导演冯毕生(大雷)的代表作。在剧本创作上,既保留了四股弦传统剧目<老八本>的表演模式,又不失本团演员的艺术风格,实乃名家!饰演呼延庆的李小莲,饰演庞文的张友信和天官老寇准的高志信都很棒。此剧目走南闯北,为安阳四股弦的生存而起到的作用不可小觑。
      谈到连本戏,不能不说《少国公》三本戏。当年山东聊城剧团来安阳演出该剧,时任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的崔子云看过戏后,就想让我团赶排。当时剧团在河北永年演出,把我紧急召回,当晚叫我骑着28的大“飞鹰”自行车带他一块去安阳剧院找聊城剧团要剧本并观摩演出。在宣传部领导的全力支持下,剧团边在河北演出,边写唱腔边排练。饰演少国公的李小莲,饰演丫环小春红的石秀玲表演最为出色,使该剧目成为我团的“看家戏”。
      由于我多年的勤奋努力,在四股弦音乐唱腔上追求完美,锲而不舍,也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乐队首席板胡孟奇顺生病住院期间或下乡每天演出两场以上时,我都担任首席领奏。在1983年,1984年剧团演出的鼎盛时期,我连续出席安阳市文化战线劳动模范。
      安阳四股弦剧团的最大特点是上戏快,演员不怕辛苦,排戏的速度之快堪称同行业之最,赖以新戏码生存取胜。其中不乏有“熊瞎子掰玉米——掰一个扔一个”的教训。翻阅我进团后存放的音乐设计资料显示:
      1976年排练的大型剧目《苗岭风雷》、《洪湖赤卫队》和《南国烽烟》,小戏《审椅子》、《两张图纸》、《三定桩》,粉碎四人帮后排练的《普天同庆》。
      1977年排练的《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移植邯郸市京剧团剧目)、《逼上梁山》(移植中国京剧院剧目)、《杨门女将》、《追鱼》。
      1978年排练的《宝莲灯》、《穆桂英挂帅》、《姐妹易嫁》、《闯王旗》、《卷席筒》(移植鹤壁市豫剧团剧目)。
      1979年排练的《杨八姐游春》(移植河南省豫剧院一团剧目)、《婆媳亲》、《画皮》、《三凤求凰》、《花为媒》(移植中国评剧院剧目)、《五彩骄》、《呼家将》1——7本。
      1980年排练的《桃李梅》、《巾误冤恨》、《闹龙宫》。
      1981年排练的《金牌恨》、《影误重圆》、《燕燕》、现代戏《甜蜜的事业》。
      1982年排练的《少国公》1——3本(移植山东聊城豫剧团剧目)、《大红袍》、《花灯案》、《水冰心抗婚》。
      1983年排练的《白蛇后传》(移植郑州市豫剧团剧目)、《卷席筒续集》(移植鹤壁市豫剧团剧目)、《伯乐公主》、《豆腐郎》。
      1984年排练的现代戏《枯木逢春》,(参加我市专业戏剧表演团体汇演一等奖)。
      1985年排练的《七品芝麻官后传》(移植鹤壁市豫剧团剧目)、《杨宗英下山》1——3本。《九曲蟠龙珠》1——4本。
      1986年排练的《姐妹皇后》1——3本。
     四股弦鼎盛时期票房价值较高的优秀节目为《白蛇后传》、《卷席筒》、《三凤求凰》、《追鱼》、《呼家将》七本、《少国公》三本等剧目。
     在1984年现代戏汇演中,由程广林编剧,荣祖民导演,杨树立设计音乐唱腔的《苦梅逢春》获我市专业戏剧汇演一等奖。
     鼎盛时期的每年初三以后,剧团开始唱庙会,走高台。先后在安阳附近的马关屯、秋口、郭里、白壁、大碾屯等地连续五、六个台口演出。或到河北永年、峰峰、馆陶、临漳、邯郸一带演出。每到一处,村里杀猪宰羊,每天两场戏,戏价200至300元之间,每场演出3个小时,庙会当天上午起戏村里按戏价的标准发给演员纪念品。每场演出,剧团发补助费每人0.3元,赶场每人发1.1元,加夜班排戏每人0.2斤粮票和0.2元。在经济匮乏的年代,当时已经很不错了,下乡演出包戏管饭,让市豫剧一团,二团,曲艺队,地区剧团羡慕不已。
      每年四月以后,按演出公司安排的路线,分别去新乡、郑州、开封、洛阳、焦作、武陟、温县等地进剧场做巡回演出。进城市正规剧场,一般是每天一场戏,上午排练新剧目,下午休息或个别换角色的人员哑排,晚上演出要求一丝不苟,每场演出都关系到剧团的声誉。秋后仍下乡到曲沟、房山、善应及林县和山东菏泽一带唱高台。
      四股弦的乐队文场首席为板胡(定降B 调内6外3)和四胡(内1外5)及唢呐、竹笛(筒音做2)是乐队的高音部。二胡(内2外6)、笙为中声部和声。扬琴、琵琶为弹拨声部。大提琴走低声部。排练现代戏另加管乐小号,长号及单簧管等乐器。武场面由司鼓指挥,定音鼓、大锣、手镲、二锣、梆子一字排开。
      四股弦以板腔体为主,分为二板类,包括大起板、慢板、按板。为一板三眼,以四分之四记谱。二板的起法听司鼓安簧:“多落”走大起板《唱起了四股弦就乐翻了天》为谱例。表家乡,叙往事通常用跺头挂弦,鼓簧为“大大大台”进铜器跺头加音乐。也可用“反调挂”。唱腔往往要转“流水”或进“三版”结束。流水类,包括慢流水、紧流水、赞子板。为一板一眼四分之二记谱。流水起板用铜器“棒子穗”或“双飞燕”起接文场过门,中间可多次过板,最后叫铜器,以“三板”结束。以《唱起了四股弦就乐翻了天》为谱例。
      三板类:包括散板,节奏自由,紧梆子,加铜器,能使演员将剧情的人物感情表达的淋漓尽致。以《安阳颂》为谱例。
     “金钩挂”也是常用板式,由河北梆子进化演变而来。徵调式,有板无眼,四分之一记谱,文武场齐下,唱腔激昂,加邦子。《安阳颂》的尾声为谱例。
       1988年以后,受影视艺术和经济大潮的冲击,人们对传统戏的兴趣愈来愈淡漠。另外,一些颇有造诣的老艺人因年事已高逐步退出舞台,有的相继谢世。而年轻艺人在技艺上能独树一帜,在剧团中享有威望的很少。上述原因使四股弦的发展举步难艰,濒临危机的状况难以改变。由于剧团衰败,被合并到豫剧团。目前安阳市只有民间个体的王二岗,豆官营的草台戏班,王二岗剧团以王宽先生为代表的热衷四股弦,他们为发展,弘扬少数稀有剧种四股弦默默的贡献着自己的青春!
 




上一篇:话说“非遗+”——写在我国第10个“文化遗产日”来临之际
下一篇:板头曲远近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