绢艺 |
时间:2015-04-05 浏览:395 |
绢艺是以绢帛为主材制作的汉族传统手工艺品。绢,穿越了数千年岁月,从制衣到作画,再到绢艺,最终,它在艺术家的手里完成了华丽的转身。其精湛的手工技艺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体现了汉族劳动人民的卓越才能和和艺术创造力。 绢艺起源 绢艺是汉族民间彩扎工艺的一种形式。绢艺在历史上究竟始于何时,尚无确切史料可查。据宋《东京梦华录》记述,北宋的民间艺人已能剪绫为人,裁锦为衣,彩结人形了。至清代已有史可查,多为八旗子弟茶余酒后玩耍、观赏的小技艺,与“蝉塑毛猴”属同类小工艺。 绢艺作品讲究“传神”,要求赋绢纱以生命,施丝绸以神灵,一件成功的绢艺作品身上透射出的是艺术家的智慧与个性。 制作工艺 追根溯源,绢艺是一种从汉族服饰文化中脱离出来的艺术。“绢艺”故名思意就 是用绢质材料手工制作的工艺品。主要作品有人物、鸟类、植物、草虫等。件件作品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均能以假乱真。该工艺选料严格,做工细腻复杂。仅一只蝈蝈就需118道工序,用时20日。作品讲究“气、韵、味、趣”。气正、韵高、味厚、趣雅。堪称华夏一绝,“国之瑰宝”。 绢艺要的是细功夫。绢艺使用的绢非常讲究,大缎子、平缎子、绉缎、绫子、纺绸、乔其纱、洋纺……不同的绢使用起来效果也绝对不同。就一只绢蝈蝈来说,通常由六种绢制作而成,须、头部、身体、翅膀、腿、鳞片材质各不相同。制作工艺也很繁复,单是须,便有四十道工序,且不同的蝈蝈因姿态不同,有觅食的、备战的、喝水的、休息的,须的处理方式也各不相同。一个完整的绢蝈蝈,就需要一百一十八道工序,整整两个月的时间来精雕细琢。 绢艺代表 绢艺代表人物:秦氏第十二代传人——秦竹林 秦氏绢艺历史来源 追溯秦氏绢艺的诞生,在秦家人的口中有这样一个传说:明朝崇祯年间,祖居河南滑县的秦氏祖先因为对一幅唐寅的禽戏图发生兴趣,遂决心将图上的一颗白菜和一只蝈蝈临摹下来,这间,偶然发现用绸缎来制作实物的白菜更具有逼真的效果,从而诞生了秦氏绢艺。经过秦氏历代传承人的琢磨改进和技术创新,秦氏绢艺在清康熙年间渐成气候。到了当下,秦氏绢艺的研究和制作在第十二代传人秦竹林的手中进一步发扬光大,而以白菜和蝈蝈为主题的绢艺作品,也成为秦氏绢艺的代表作。1986年著名的书画大师启功先生.年见到绢蝈蝈时, 当即挥笔赋诗:“蝈蝈鸣声闻千里,大地似锦百财聚,童叟喜取百年乐,咏唱祖国富强曲”。 秦氏绢艺特点 “秦氏绢艺”集中体现了中原地区的汉文化特点:精巧别致、做工考究、技艺精湛、传统深厚、富于汉族民间乡土气息。秦氏绢艺属于汉族民间工艺中的绝技,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 秦氏绢艺的发展 秦竹林将传统技术与现代技术接轨,采用现代仿真电烫工艺,增加了绢制大白菜卷叶加皱的稳固程度,达到永不变形的完美效果。现代工艺的闪光缎加电烫技术,能够让绢制白菜的叶脉清晰似真,光泽细嫩可爱,青青的菜梗,绿油油的菜叶,色彩过渡的相当自然。 如何能够将秦氏绢艺发扬光大,推向更广阔的天地,一直是秦竹林的最大忧虑。祖训不可违,而事业却需要传承、发展。在两相矛盾之下,他毅然选择了突破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的古老传统,不仅教授儿媳学会了绢艺制作,更在外界接收了不少求教的弟子,打开了家族限制的首道大门,此举备受各界称赞。 四十多年的探索和打磨,使秦竹林的艺术水平更臻完美。他制做的绢艺作品,讲究“气、韵、味、趣”,其绢艺代表作品《蝈蝈白菜》、《螳螂捕蝉》、《喜从天降》、《仕女人物》等,一向以动态形象、立体逼真、栩栩如生著称,被收入中国工艺美术馆、河南省博物院珍藏。随着影响的扩大,声誉的提高,秦氏绢艺也逐渐被港台及海外的收藏家们所认识。 盛名之下,秦竹林并不满足自己的成果,一直以一种执着的姿态锲而不舍地追求着艺术、技术的双重完美结合,更追求着绢艺品从外在形态到精神体现的各种创新。他不仅靠自己的颖悟制作出了独具特色的禽鸟类绢艺,还依托传统的手法创作了其他多种形态的小昆虫,包括螳螂、蚂蚱、蟋蟀、甲壳虫等,点缀在绢艺白菜之上,与传统的蝈蝈相映成趣。为了秦氏绢艺的传承和发扬,秦竹林投注了自己的大半生,正可谓:青春不吝。 上一篇:草编 下一篇:木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