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屋琴书 |
时间:2015-04-04 浏览:259 |
王屋琴书是一种汉族说唱艺术。始于清朝道光年间,距今已有一百五十多年的历史。当时,黄河南岸有一位老艺人,名叫王定,来黄河以北王屋山一带卖艺。他演唱的琴书音韵沉稳,情调感人,深受当地群众欢迎。不少民间艺人对这种独特的琴书产生了极大兴趣,纷纷效仿学唱。王屋乡竹泉村也有一位年轻的古书艺人名叫郭茂林,他对这种琴书非常赞赏他不顾自己家境贫困,毅然将这位老艺人请到家中,想方设法善待老人,讨得老人的喜欢,并拜他为师。 郭茂林在王老先生的言传身教下,勤学苦练,终于掌握了琴书的各种乐器(扬琴、手板、钗、八角鼓、四股弦等)、唱腔韵调(引子、紧二八、流水、含腔等)和各种人物的表演动作。熟练生动地演唱了许多琴书段子。如《金钟记》、《包公案》、《刘公案》、《小八义》、《李三娘担水》等等。 由于郭茂林在平时的演唱中,善于创新,经常吸取其它艺人的曲艺或唱腔来完善自己的琴书,倍受当地群众欢迎。几年之后,他演唱的琴书便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他演唱的音韵更为低沉、高亢,情绪激昂更显奔放,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他抱有远大理想,为了使自己的琴书传承下来,就将自己的侄儿郭同德、郭同贵、儿子郭同仁收为弟子。言传身教,严格要求,很快就组成了完整的“郭家班”琴书队。他们的演唱在王屋山一带,乃至黄河两岸都赫赫有名,故被当地人称为“王屋琴书”。 在当时农村文化生活比较贫乏的年代里,“王屋琴书”颇受人欢迎。每遇逢年过节、集会庙庆,喜事寿诞,人们常常请琴书艺人前去演唱助兴,有时一演就是数天。一本书在一处说不完,就到另一处接着演。更有许多书迷跟着说书者跑了好几个村,仍兴致不减。 王屋琴书是由洛阳琴书流入济源的王屋、邵原、大峪、下冶一带,吸收当地音乐素材演变而成。清道光年间,洛阳琴书艺人王水定到济源演出,受到当地民众欢迎,鼓书艺人郭茂林学习了琴书,与鼓书结合,又吸收大量当地音乐素材,演变为王屋琴书,并成立了班社。王屋琴书的曲目题材广泛,既有征战、公案、忠奸斗争之类的题材,又有家庭生活、言情之类的题材。王屋琴书集中了多种音乐素材,曲调简洁质朴、沉稳有力,音乐语汇丰富,演员和演奏员不断交流,气氛热烈,有较强的表现力。演唱以当地的地方方言为基础,能给观众以亲切感。王屋琴书叙事性强,情节紧张热烈,具有感染力。王屋琴书流行于河洛文化区的中心地带,本身具有河洛文化的精神风貌,研究王屋琴书,对于研究曲种的相互融合、研究河洛文化都有不可替代的价值。目前,王屋琴书在流行艺术的冲击下,市场日渐萎缩。 上一篇:河南道情 下一篇:官会响锣 |